西门庆故里之争背后的旅游伦理学

2010-05-29 14:17:25 来源: 作者:晴天   字体:  网友评论 0

 最近,学者裴钰连续写了几篇名人故里争夺的文章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上,特别是西门庆故里之争更是赤裸裸地露了旅游的底,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话讲,是“对旅游的否定”。面对全国方兴未艾的“旅游热”和各地久盛不衰的“GDP崇拜”,我们不得不去冷峻思考旅游伦理及其现实价值:旅游是不是一个纯金钱的活动?它要不要为社会文明负责?

  不容否认,绝大部分名人故里之争其实就是发展旅游之争,它们是表里关系。发展旅游需要资源条件,但在市场经济下只有那些“名特绝”的资源才具有最大的含金量和开发前景,这就是为什么当下不断出现“名人故里之争”的奥秘之所在。说到底,这是活人在打死人牌,做的是死人文章。基于这一认识平台,我们不难看出,为搞旅游而“激活”死人显然不是出于对相关历史性人物的真正重视。不过,俗话说“桥归桥,路归路”,“在什么山头唱什么山歌”,借死去的名人来发展旅游并无过错,更何况,这样做也能在客观上增强社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只是,我们要问的是旅游借名人故里做文章是不是可以无所顾忌或如马基雅维里所言“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呢?

  山东的阳谷和临清、安徽的黄山,三地齐争“西门庆故里”这一“金字”招牌,显然是将旅游的伦理性丢进了“爪哇国”。这与其他地方争什么“曹雪芹故里”、“李白故里”、“赵子龙故里”、“朱元璋故里”等等不尽相同。后几个之争至多表现为对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尊重的问题,而“西门庆故里”之争还要多一个问题,即旅游伦理的问题,或者说是赚钱之道,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社会责任。

  我们认为,旅游和其他经济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就旅游而言,它的伦理性应当体现在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上,这是旅游的终极意义。以此衡量“西门庆故里”之争,问题昭然若揭,阳谷、临清要搞的“西门庆项目”都包括了不讲伦理而专门渲染风月场景的内容。由此,我们便明白为什么两省三地要争做“西门庆故里”的真实缘由了。在看似热闹的争抢中,西门庆在历史上真不真、历史贡献大不大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而西门大官人所代表的风月文化才是大家所看重的“卖点”。旅游到了这个份上,早就将社会责任弃之一旁,游客到这些地方来,少不了在这样的“文化”里“浸淫”。

  如此评价,并不是自视清高。我们的批评有两点理由:第一,《金瓶梅》作为文学作品,我们认同它独有的价值,但社会绝不认同其中的西门式生活态度;第二,世界旅游产品中有性旅游,但这属于特种旅游,有着门槛限制,像阳谷、临清那样高举风月大旗,有悖旅游伦理。在文化上旅游应追求高尚,这当是全社会的共同认知。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