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不爽越战撤军:机场摔倒迎接官员(组图)

2010-06-18 14:37:44 来源: 作者:台前管理员   字体:  网友评论 0

\

  1979年2月17日,中国解放军几十万大军同时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发起对越作战。至3月5日,第55军等部队攻克谅山,同一天,中国政府发布声明,对越作战目的已经达到,解放军开始从越南撤军。这是中央军委早已安排好,有计划有组织的回撤,绝非战场形势对我不利而被迫撤出。

    早在1978年底,中央军委和政治局讨论对越作战问题时,就已经定下决心,不论战果如何,我军攻克高平、谅山一线后不得恋战,即行撤回。

    次年2月26日,即战争进行刚一个星期,华主席、邓副主席即发出指示,3月4日宣布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5日向国际公开声明。3月初,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前指向参战各部下达撤军命令,各部按上级统一部署上报回撤具体实施方案。至3月13日,云南方向我军回撤完毕,16日,广西方向我军胜利回国。各部周密组织,交替掩护,整个过程比较顺利,越军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只是在广西方向作战的第50军150师出了纰漏:

    3月13日,第150师第448团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夜间行动,遭敌阻击,由于部队干部惊慌失措,指挥不当,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枪支407。成为了相关谣传的来源。

    中国军队攻克谅山后,越南亲华代表黄文欢,都作好了回国主政的准备,当时,许世友也作好了攻克河内的准备,在收到要他撤退的命令后,他火冒三丈,导致他回国时,政治局没人敢去迎接他,最后习仲勋硬着头皮去了,结果在机场就被刚下飞机的许世友摔了个四脚朝天,之后,许世友骂骂咧咧的一个人摔手而去。

    根据军中私下流传,当时第一作战计划是兵临城下(河内),争取敌签城下之盟后撤军;或在敌不停止战争时,毁坏河内城外全部基础设施后主动撤退,沿途炸毁全部经济及基础设施。

    但实战中在北部山区、特别是谅山等地耽误了时间,伤亡、损失比预计为大,后勤保障则比预计困难。更主要的是国际环境也比原来设想的严峻,为避免大规模经济制裁及有可能的战争威胁,所以提前决定实施备用计划,全面撤退,也不敢进行全面破坏行动。

    在对越作战之前,邓小平已经跟美方打过招呼,美方默认我们的行动,依此打击苏联,所以只是谴责、遗憾而已;而苏联又受制于美国,无法投入与中国的战争,虽然叫嚣、调兵、威胁,但不敢作出实际行动。
 

这是当年两强相争、第三方得利的时代,现在已没有那么好的时机了。
    对越作战是有限战争,作战目标就是力争歼灭越北3-5个师,摧毁其浅纵深防御内的所有军事设施和防御体系(地域有限,不是什么全面破坏)。就战争的结果来看,这些目的是达到了的。
    打谅山的艰苦程度并未超出解放军的战前预计,原来还想的是1个星期拿下呢,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攻克该市后,55军的预备队尚有6个团没有参战,士气正旺,加上43军50军41军42军等部队,如果真要打河内,完全不成问题。
    当时,中国军队出兵仅几个月,伤亡率就比美军越战伤亡率还大,而且是越军的主力都在南方,中国军队面对的仅是此二线部队的情况;更让中国军队丢面子的是军队的战术糟糕之及,当时台湾的“国防部长“就说:以解放军在越南的表现来看,我们保卫台湾不成问题!而在国内,总设计师的地位刚建立,如果战争有什么差错,他几年的努力就黄了,所以在攻克谅山,威胁河内,越南政府谎乱南撤之时撤军,是最好的选择,不但在国际上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美国人可是战败国啊!),主动撤军还说明了中国自卫还击的事实,这还给自己戴上了“热爱和平“的帽子,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苏越缔结又同盟互助条约,不能孤立地看中越之间的战争,这中间还要考虑苏联的动向。虽然只是设计昆明、广州两个军区的战争,但实际上全国,尤其是北边的三个军区都进入了戒备状态,长期打下去,经济也吃不消。
    这次战争的目的,是支援民柬,预定的目标是在越南北部施加压力,迫使越军主力由柬埔寨回援,但没想到越南宁可放弃河内也不撤军,我军也只好按预定计划回撤。而且据说当时苏军已经有异动,我觉得很可能是牵制性的佯动,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撤回来起码让苏军没有借口出动。
    至于裕承说的处于交火状态不能想撤就撤,其实这个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首先越军的主力在柬埔寨,而且我们和美军在当时有事实上的同盟关系,美军当时给我们提供了卫星侦察照片的。要大规模调动部队事实上达不到突然性,小股游击部队也缠不住我军。而且如果他们从柬埔寨撤军其实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我们撤得就更风光了。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战争的起因,往往内部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到外部去找出路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对外战争常常可以转移国内关注的焦点,这在各国都是屡试不爽的。
    1979年的世界还是个冷战的世界,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大国对立,形成东西方阵营。中国自命为第三世界弱小国家的代言人,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还远不足以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匹敌。相反,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又拼命拉拢中南半岛小国越南,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合围的态势。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为中美恢复正常邦交拉开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拢无疑令苏联和越南感到担忧和恐惧。越战结束后,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在中南半岛扩张势力,推翻柬普寨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政权,试图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这当然为中国所不能容忍,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北京政府当时是支持红色高棉政权的。中国领导人认为,是到了该制止苏联的“亚洲古巴”、教训教训这个越南“小霸王”的时候了。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越来越疯狂的排华活动,以及双方的领土争端。香港浸会大学欧洲文献中心主任、军事问题专家杨达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1975年越南统一后开始排华,这是中国担心的一个问题。刚开始时越南在刚刚统一的南方将比较富有的华人排走,后来连北方的华侨也被排走,中越关系开始恶化。此外,在南中国海上中越之间也有领土纠纷,涉及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也是中越敌对的原因。”
    据颇具影响的澳大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该报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高潮。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测试”,直至被驱逐。而在南部,大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此外,越军在中越边境不断骚扰。因此,中国在阐述战争理由时将这场战争定义为“自卫反击战”。但是,看一看当时出版的“新德意志报”就会了解到当时的国际舆论对这场战争的反应: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指责中国入侵越南,为数众多的西方国家也持同样观点,亚洲国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苏联则更不用说。当然,中国在打这场战争时对苏联并非全无顾忌,但军事问题专家杨达认为,中国之所以敢对越南动手,而不怕中苏边境出现战事,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把注意力转向阿富汗问题。
    1979年2月17日,中国解放军动用20万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向越南一方推进约40公里。2月20日,西线大军攻克老街,经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东线大军同日攻克谅山,越北各重镇为解放军控制。而谅山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无险可守。但中国军队没有将初期战果保持下去,与其说是出于限制冲突扩大的政治考虑,不如说是装备不足所致。
    杨达对两军装备情况进行了对比:“那时候解放军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走出来,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不强,在攻打谅山、老街等其它边境城市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很大。比如说解放军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军打垮了,坦克质量很差,有的炮弹不会爆炸,有的炮兵部队在战争头一天所发的炮弹的数量比过去20年所发的都要多。而越军方面1975年越战刚刚结束,作战经验丰富,手中握着缴获美军的装备、苏联援助的大量军火、以及过去中国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谅山之后进一步行动,对解放军是很不利的。”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越军士兵当时普遍装备AK冲锋枪,而中国士兵还在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空军方面,苏联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歼击机已是越军制式装备,而同时期中国还在使用歼6,即米格19。
    杨达也谈到了中国军队暴露的问题:“技术上来说,1979年时中国军队作战的方法还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没有出动空军,因为那时候的飞机,特别是歼击机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白天可以作战,其它时候作战能力不强。现代化的战争是不可能这样的,所以解放军不可能在越南有什么做为。”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